首页 > 考研在线培训学校 > 2019年历史学考研必考论述题!分析义和团的口号_扶清

2019年历史学考研必考论述题!分析义和团的口号_扶清




原标题:2019年历史学考研必考论述题!分析义和团的口号

义和团的口号分析

1、义和团的口号

义和团在战争中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阶段。起初,义和拳的口号是“反清复明”。但当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义和拳斗争的重点发生变化。1898年,山东义和团首先竖起“兴清灭洋”、“助清灭洋”、“扶清灭洋”的旗帜。此后在四川、湖北、浙江等地的反教会斗争中,出现了“顺清灭洋”、“保清灭洋”等口号。但以“扶清灭洋”的口号流传最广,成为义和团旗帜上书写最多的一种。

2、义和团口号的积极意义

扶清灭洋口号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19世纪末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降为次要矛盾的客观历史情况。在此情况下,一部分封建官绅士人对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表示了一定的同情和支持。“扶清灭洋”口号也是适应这种现实情况而出现的。这个口号的中心是“灭洋”,它表明了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志愿和要求民族独立的精神。“扶清”则是从属于灭洋的,含有争取更多的封建官绅支持的意图。义和团的口号主旨是反侵略,义和团的口号主要是“扶清灭洋”。有些地方还有“助清灭洋”、“兴清灭

洋”、“顺清灭洋”等口号,大体意思一致。灭洋是最本质的反映,反映了中国人民犯侵略反瓜分的强烈愿望。

这个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早期白莲教的口号是反清复明,甲午战争以后,义和团把反清复明转变为扶清灭洋,这是政治态度的重大转变。促成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首先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把中国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压倒了原先国内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义和团激于民族大义,愿意帮助和扶持一直压迫他们的封建官府,共同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斗争。这表达了义和团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热情。北京义和团散发的揭帖曾说:“只因四十余年内,中国洋人到处行。三月之中都杀尽,中原不准有洋人,余者逐回外国去,免被割据逞奇能。”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不少劳苦大众正是在这个口号的鼓舞下加入义和团。部分有爱国心但又对义和团持怀疑态度的清朝官兵、中小官吏和地方绅士,

也因为这一口号减少了对义和团的镇压,使义和团减少了来自清朝统治阶级的压力,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内外政策,从而迅速地扩大了队伍。所以当时清政府中有人指出,义和团的这一口号,使它和其它宗教不同。这一口号有着推动义和团运动发展、壮大义和团声势和力量的作用。

3、义和团口号的局限性

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对社会主要矛盾和形势作科学分析后提出来的,它虽然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却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方面,它不加区别地对一切洋人和与洋有关的事物笼统加以排斥,如铁路、电线、洋教和洋货等等成为他们反对的对象,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模糊群众的斗争目标,给义和团反帝斗争带来了消极作用。

另一方面这一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反动派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清政府勾结、投靠帝国主义共同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认识不清。相反,他们对清政府抱着天真的幻想,幻想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政府抗击外国侵略者。这种情况特别表现在义和团向直隶、京津地区发展,清政府招抚占上风时,“扶清灭洋”口号被义和团广泛采用。它同时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以至于为此付出了巨大而惨痛的代价。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无法摆脱皇权主义的思想。“扶清”并不是一种策略,而是他们思想中固有的认识,将扶清与保国联系起来了。

这个口号也不是一个科学纲领,不利于打击最凶狠的侵略者,不利于利用帝国主义矛盾予以逐个打击,而且排斥科学文明。“扶清”虽然从属于灭洋总目标,但毕竟模糊了人们的视线,放松了对清的警惕,最终失败。

当然,在义和团的实际斗争中,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时,出于自卫和“灭洋”的需要,义和团并不完全受“扶清”的束缚。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遭到失败后,义和团认清了清王朝的态度,改变了对待它的态度。1902年,直隶广宗景廷宾起义,打出了“扫清灭洋”的旗帜,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国内外反动势力。

产生“扶清灭洋”口号局限性的根源在于:第一,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第二,农民小生产地位所产生的落后性、狭隘性和保守性,使他们无法正确区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文明之间的界线,也无法把从总体上奉行对外投降主义路线的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的某些矛盾与中华民族的反侵略要求加以区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的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您推荐